top of page

​商圈介紹

  鹽埕商圈位於臺南市南區,東起金華路,西至中華西路,南臨中華西路一段2巷,北至新興路。商圈內主要以傳統民生產業店家為主,少部分為文青小店,如小型咖啡店,皆屬微創事業。

  鹽埕商圈是臺灣首鹽之範圍,具有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歷史地位與人文底蘊。雖然現在商圈範圍內已看不見鹽田風光,但在商圈巷弄中仍能見到隨鄭成功來臺拓墾鹽業的宗族聚落之歷史老屋。

DSC01691.jpeg
354031419_755428669921564_1754749094114905631_n.jpg

  鹽埕街區繁榮發展協會於112年4月成立,積極整合商圈店家與社區發展協會等單位,協助推展地方活動。未來,協會將扮演協助商圈進行數位轉型的推手,推行數位街區應用,使商圈特色傳播更普及、商圈觀光更便利、店家經營更得意。

88B7448A-6551-4B3E-8946-6DDD8BA82C5D.png
鹽埕商圈範圍圖
DSC08674.jpeg
DSC08624.jpeg
鹽埕商圈街景

鹽埕歷史

明鄭時期
明桂王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
參軍陳永華在今天臺南巿西南郊鹽埕一帶所開設的「瀨口鹽場」為臺灣最早鹽業,以供應民需,開征鹽稅。
滿清時期
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
臺鹽實施專賣制度,「瀨口鹽場」分設「瀨北」和「瀨南」兩場。

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或說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
因水災淹沒鹽田,鹽民重開鹽田於原址西北隅(即白雪、日新兩里的西南外圍),並陸續遷移到鹽田附近居住,就逐漸形成聚落,稱為鹽埕庄,即今臺南巿南區鹽埕。
民國時期

民國六十年

鹽埕的曬鹽事業因鹽田長遭洪水威脅遂廢止。

​民國三十五年

光復後,鹽埕併入南區;因鹽埕溪常遭水患,同年,經市府發動民眾,開鑿日新溪,現今郡南里東分鹽埕溪溪流,使之直接西流入海,名為日新溪。

bottom of page